时间 贷款 费用 车辆 银行 公司 企业 社保 可能会 材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庄子:己所欲勿施于人!这才是真爱!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6 23:00:16    

人生活于世界上,大概要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人与世界的关系,另外一种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其实可以简化成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则关系着我们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中国哲学特别是儒家是一种爱的哲学,无论是对物还是对人,都提倡用爱去关照世界,关爱别人。这叫做“民胞物与”的精神。宋代理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认为,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间的人和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这种“民胞物与”的精神,要求我们对他人应像兄弟一样去对待,对万物也应像对人一样去关爱。

相对于处理好人与世界的关系,中国哲学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人毕竟是群居动物,所以儒家更加强调人伦关系。而在儒家看来,维系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就是爱。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仁者无敌”,都提倡用仁爱之心去对待别人对待世界。

孔子提出,我们应该把“忠恕之道”作为人际关系的金律。忠之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想取得成功,应该帮助别人取得成功;你要想于社会上通达无碍,你应当帮助别人也通达无碍。恕之道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被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你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精神。换句话说,儒家提倡做人做事要多换位思考,多替别人着想,这样世界就会充满爱。

这种温情脉脉的价值观,是“仁者爱人”思想的具体体现。但“己所勿欲勿施于人”真的是人伦关系的金科玉律吗?一贯对儒家哲学持批评态度的庄子冷笑一声。

庄子是道家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博学善辩,但他从来不是脸红脖子粗地与人争辩,他善于讲意味深长的故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倏与忽受到浑沌的优待,想做点好事报答浑沌。他们认为人都应该有七窍,好用来听声音吃东西呼吸空气,可怜的浑沌没有,于是就想替他凿出七窍来,就这样凿了七天,终于把恩人浑沌给凿死了。

倏忽是有爱的,浑沌同样爱心满满。但倏与忽却用爱的名义,搞死了自己的朋友。他们的行为是儒家哲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延伸,就是“己所欲而施于人”。这在崇尚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家庄子看来,是极其荒谬的。

如果说儒家哲学重视人的集体属性的话,道家哲学则高度重视人的个体的自由,这好像是一把折扇的两个扇面——一边是人需要在社会的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一边是人如何在自然大道中实现心灵的自由,这种自由庄子把它叫做“逍遥游”。

儒家是入世的哲学,强调人总要做出些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事情,这样生命才能不朽,这种不朽就是“立德立言立功”。也就是说,对于儒家来说,社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而老庄哲学认为,儒家那些所谓的不朽和仁义礼智等价值观,恰恰是人性的枷锁,它让人生而不自由,灵魂被桎梏。

按照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人是大自然的一员,理所当然应该效法自然,按照自然而然的方式去发展自己。所以,庄子认为,人生道路千万条,自然而然最重要。对于人来说,我们应该顺应自然天性,努力摆脱物的束缚与奴役,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自由发展本性,超脱于世,放飞心灵,做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既然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就不能用自己的想法去揣摩推测别人,这叫做“己所欲勿施于人”。

庄子认为,所谓超脱,就是超越俗世、超越自我、超越固有经验的执着,对人对己不以自我为中心,否则就是拘泥于世、拘泥于心,动机与行为相背离而害人害己。

庄子又讲了一个故事,这同样是“己所欲而施于人”造成的悲剧。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 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一只海鸟,降落鲁国首都郊外,被人捕得。国王以为祥瑞,亲自迎入太庙,要陪海鸟好好喝一杯。他吩咐仪仗队为海鸟演奏《九韶》古乐,安排御膳房为海鸟摆设三牲国宴。可惜呆鸟无福消受,被乐曲吓得头昏眼花,不敢尝一块烤肉,不敢喝一口酒。国王终于用爱的方式把鸟给搞死了。庄子借用孔子的话说,这是用人类生活方式养鸟,不是用鸟类生活方式养鸟,庄子的言下之意是己所欲勿施于鸟!

世间用爱的名义造成的爱的悲剧,其根源大抵就是己所欲施于人。而这种爱的方式,依然每天都在发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