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是修辞手法吗(“类比”举例讲解)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10 10:48:42
七年级下册课文《陋室铭》中出现了类比,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我借助初中课本的例句给解释一下。
类比,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一方的特征,通过联想、推论来对另一种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也是一种说理方法。其实也可以这样理解,类比是既有比喻,也有类推。

《陋室铭》中用“不高的山”“不深的水”来比喻“吾之陋室”,又用“有仙则名”“有龙则灵”类推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也可借高尚之士散发芬芳,引出本文的主旨。文章结尾又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有引这二人为楷模、同道的意味,意在表明作者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德操和才能。
又如八年级年级下册《虽有佳肴》中“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用“佳肴”比喻“至道”,又用“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推出“弗学,不知其善”,从而得出教学相长的观点。

九年级下册的《鱼我所欲也》论点的提出就是运用类比的手法,开篇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类推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类比作为一种推理方法,在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比较突出,齐王和邹忌同为上位者,邹忌有被蒙蔽的经历: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皆美于徐公;可以推出齐王也可能受蒙蔽: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王之蔽甚矣。运用类比的手法说理,能形象地证明观点,使人易于接受。
类比这种方法,有些学生到初三还对其不理解,我希望通过我的举例,具体形象地讲解一下,即使帮助到一丁点,也是我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