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贷款 费用 车辆 银行 公司 企业 社保 可能会 材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唐诗中最经典的十首律诗五言,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7-02 12:59:02    

一、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开篇就是千古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十个字平平无奇,却营造出了阔大幽远的境界,凝结了人类的脉脉相思。广阔无边的海面上,一轮明月升起。诗人用“生”不用“升”,一方面说明月初升时仿佛凭空诞生,另一方面暗示内心相思之情猛然产生。世间的人,各处一方,然而明月升起之时,每个人抬头仰望,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明月将天各一方的人联结在了一起。

明月皎洁,按说应该是一个美好的夜晚,但是诗中的主人公却生起了怨气,因为这美好的明月,让他思念起了心爱的人。再美好的明月,没有相爱的人一起欣赏,就只会惹人相思,让人伤心。因为相思,就睡不着觉,于是就怨恨起,这夜为什么这么长。

月光与烛光,让房间里亮堂堂的,满屋的光让房间显得特别大,反衬出主人公形单影只的孤独,所以主人公要吹灭蜡烛,他还感受到了露水滋润带来的寒凉。“灭烛”、“披衣”将相思情状写得活灵活现,“光满”、“露滋”是主人公孤独寂寞外化出来的感受。

人一看到美好的事物,最想的就是与心爱的人分享,所以主人公便想捧起一捧美丽的月光,赠与心爱的人,然而,心爱的人远在天涯,月光也无法捧起,所以主人公只能回到床上睡觉,只期望能在梦中与心爱的人相会。

二、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闻一多先生评其“淡到看不见诗”。

淡到看不见诗还是好诗吗?是的,因为它回到了生活的本真,它不是去远方寻找诗意,而在生活中发现诗意,它回到了生活最纯朴的快乐。

诗的开篇,便起得极简淡自然,故人准备了鸡和黄米饭,邀请我到乡间他的家里做客。没有一个多余繁复的字。

来到乡间,诗人便描写了乡间的风景。村庄隐隐,被绿树环抱掩映,显出来种静谧之美,村庄之外,一脉青山横斜出去。这两句写景极富画意,率然天成。近树远山,以色彩之浓淡点染(“绿”浓“青”淡),写村庄的周围的环境,以线条的变化勾勒(树“合”山“斜”)。

第三联写诗人与友人对饮的情状。他们将房屋的窗户打开,面对着空阔的打谷场喝酒,家中的环境往往是逼仄的,所以要打开窗户。一打开窗户,视界顿时开阔,外面的绿树青山,让人的内心更加愉悦透亮。他们畅饮聊天,聊的不是时事政治,不是功名世路,而是桑麻农事,聊的是生活的本真一蔬一食。

酒足饭饱,诗人要离去了,但他显然还沉醉在这样纯朴的快乐之中,于是便与主人相约,等到重阳那天,我还来这里,一起对菊饮酒。这一次已经不是主人相约,而是诗人主动来“就”,可见孟浩然在这里得到了真正的快乐。

当孟浩然经历了“不才明主弃,多病帮人疏”之后,他在农家饮乐中找到了真正的快乐。

三、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时所写的诗,这首诗写得气势磅礴、想象瑰丽,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仙的独特魅力。

诗的首联,叙述诗人从蜀地乘船来到了荆门,进入了古楚国的地界。

荆门是高山与平原的分野,随着船进入平原,高山渐渐远去消失,只有长江在广阔的平原大荒上奔流。本来,山是静的,动的是诗人,但李白用“随”、“尽”二字,仿佛动的是群山,群山随着平野的侵入,渐渐远去消失,于是天地变得广阔无边。在这里,李白成了静观者,仿佛天地变换都在诗人胸中。这两句诗展现出李白包举宇内的广阔胸怀,充满着一种豪情万丈的力量。

月下飞天镜,明月倒映在长江中,仿佛一面明净的镜子,因为船行长江之上,江水中的明月也随着船而走,看起来就像一面会飞的镜子。云生结海楼,江上云霞缭绕,变换出各种瑰丽的景象,就像海市蜃楼。这一联写得极其浪漫瑰丽,让我们感受到了李白那奇异的想象力。

最后,诗归结到了乡思上来,诗人离家万里,故乡的人和事都已经远去,只有这从故乡流出来的长江水,依然万里相送。

四、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居秋暝》,写出了一种空澄明净的人生美学,诗中的空山,不仅仅是环境描写,而是他内心的象征。

一场秋雨,洗过黄昏的终南山,让山变得清新,让人的内心无比愉悦。明月穿过松林照下,清流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竹林中传来一阵喧闹声,那时洗衣服的少女回家了,小湖上莲叶颤动,那时打渔人在下船打渔。且任那春天的美景逝去,这秋天的景色同样美好,古人常劝山中的王孙出山求官,却不知这山中的美景更能让人留下来。

王维的内心,就像这空山,被新雨洗得清新明亮,山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便是了无挂碍的内心,清澈透明,愉悦自足。然而这种空明澄澈,不是超凡脱俗,不是绝去红尘,在这空山之中,还有浣女,还有渔人,但诗人与他们保持了一个舒适的距离,这个距离,不会让王维脱离人世,成为世外高人,也不会让王维堕入红尘,成为红尘禄蠹。

人往往有两个极端,一是沉沦世俗,被红尘欲望裹挟,一是超越一切,成为太上忘情之人。实际两者都是执著,一个执著于欲望,另一个执著于超越欲望,而王维既不沉沦,也不超越,而是自由地游走于两者之间,形成他自己的风流。

最后两句也不可轻看,人生最大的两个遗憾,一是时光易逝,一是功名未就。古人常用春光逝去来感叹时光流逝,而王维却”随意春芳歇“,春天逝去了也就逝去了,这秋天的美景,同样让人快乐,每段人生有每段人生的精彩,不必执著于过去。”王孙自可留“则是用典来阐明诗人对功名的态度,古人劝山中王孙出山做官,而王维却说这山中的美景值得王孙留下来。

王维用人生的美学态度,破解了人生的两大遗憾。

五、王维《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别的诗人用诗来言志忬怀,而王维用诗来表达他的人生美学。

对于我来说,《终南别业》并不是一首简单的山水隐逸诗,而是一首充满人生哲学的诗,诗中有一种美的人生态度,将生活上升到了美的高度。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王维从中年便喜欢“道”,晚年终于安家在终南山边上。对于王维来说,这个“道”应该就是“佛道”,这也是王维被称为诗佛的原因,但王维诗中的意境虽与佛家相近,但他并不像诗僧那样用诗来写佛家的道理,而是更多写他生活的意趣,写他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美。所以我觉得王维的“道”,是生活之道,是美学之道,是怎样让人生自由自在的道。

兴来每独往,盛事空自知。他内心兴致好的时候,经常一个人独来独往,这种美好的感觉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孤独在别的诗人那里是痛苦的,是难以忍受的,但在王维这里,却是快乐的。他享受孤独,享受孤独中自我的自由自在。他不需要别人来使完满,他自己就是完满的存在。只有自我的完满,才能真正地享受孤独。

于是,他一个人觉着溪水前行,直到尽头,他坐在石头上,看云慢慢升起。他在自然中感受到美的真谛,在天地之大美中升华人生。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他偶然遇到一位山林中的老人,便在一起谈笑,以至于忘掉了回家的期限。最后这一联,看似不经意,却依然包含人生哲理。王维在与老人的谈笑中,忘掉了回家期限,就是在生活的美中,忘掉了人生的各种限制。

一个“期”字,恰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个人的自我的期望,家人对你的期望,社会对你的期望,这些都是人生的限制,使你不得不活成别人的样子。忘掉这些外在的期许,人生便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活法。

六、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古代的诗人很少写妻子,就算写,他们也不会去写妻子的美,这是受古人的伦理思想所限制的,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情欲投身在烟花女子身上,但不会在诗中写自己对妻子的情欲。

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的《月夜》就显得犹为难得,他正面写了妻子的美,这种美的背后,潜藏着男人对女人的情欲。

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长安是对远在鄜州的妻子的想念。开篇从想象写起,诗人想,今夜明月当空,远在鄜州的妻子只能独自一个人望着月亮,那看见尚小的儿女,还不理解母亲对长安的父亲的思念。夜空中的雾气,浸湿了妻子的鬓发,妻子的香气散播在雾气中,明月的清辉撒在妻子的玉臂上,透出阵阵寒冷。什么时候才能一起依偎有窗前,让明月照干彼此的泪痕。

这一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杜甫的深情,是丈夫对妻子的深情,这里的妻子,不仅仅是伦理上的妻子,还是情欲上的妻子,是红玫瑰与白玫瑰统一于一体的妻子。这种深情集中体现在“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中,在这一联的描写中,着重呈现了女性身体的美感。身体的幽香挑动着嗅觉的欲望,湿润的云鬟、洁白的玉臂,挑动着触觉的欲望。妻子在明月下久久贮立的身姿,变成一纯粹美感的画面,画面背后,是诗人杜甫爱怜的目光。

欧丽娟在《原来唐诗可以这样读》一书说:“(妻子的形象)被赋予浓厚的感官美与感觉性,呈现女体在嗅觉、触觉、视觉上的细腻质感,引向一种原始情欲的范畴。”

七、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其时好友严武去世,杜甫失去了依靠,于是离开成都,来到了忠州。

诗的开篇,从近处小处写起,江岸上,微风吹拂着细草,夜幕下,停泊着一艘桅杆高高的小船。这两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个人处境,“细”、“微”、“危”、“独”四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杜甫旅夜独宿的情景,还暗含着他孤寂悲凉的心境。这夜幕下的孤舟,便是诗人的化身。

到第二联,诗人突然转入极大极远的景象,原野无限广阔,满天星斗低垂,明月倒映在长江中,仿佛在随着长江奔流。这一联境界壮阔气势磅礴,与首联形成强烈的对比,展现出一种动人心魄的美,传达出杜甫在逆境中的博大胸怀和兀傲不平的感情。

第三联写诗人的现实处境,使用的是反讽的笔法,我的声名岂是因为诗文而显著,官位倒的确是因为老病而退休了。实际是,杜甫的名声本就是因为诗文而显著的,但是杜甫更希望自己是因为建功立业成名,而不希望自己因诗文成名,他的官位是被皇帝罢免的,老病只是托辞。这种反讽,透露出杜甫内心的不平,他看到国家艰难,想为国立功,但现实却给他开了个玩笑。

最后,杜甫用沙洲上的鸥鸟,来比喻人生的处境,他在这世上漂泊,就像那无处依靠的鸥鸟。

整体来说,这首诗是写诗人对命运控诉,对人生处境的无奈,但诗中壮阔的景象,让人感到杜甫虽处危苦穷促之境,却依然眼界阔大,胸怀广阔。诗中的情感悲慨却不衰颓,诗中有一种强大的内心力量,这也是杜甫人格伟大的地方。

八、杜甫《阳登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的《登岳阳楼》,南宋刘辰翁誉其“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明代诗评人胡应麟更是将其推为盛唐五律第一。

首联说诗人很早就听说过洞庭湖的美景,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可以一览洞庭湖的美景。“昔闻”、“今上”不可轻易看过,它背后潜藏着诗人强烈的情感。他还是青春年少,那里还是繁华盛唐,然而,当他今天登上岳阳楼时,他已经垂垂老矣,经历了山河破碎,人生漂泊。在这样的情境下登上岳阳楼,年少时对洞庭美景的期待,与世事消磨的人生心态交织在一起,使他登上岳阳楼的行为,交织着极为复杂的人生况味。

洞庭湖的美景,果然令人震撼,吴楚大地,都被这一湖分开,天地日月,昼夜漂浮在洞庭湖上。这一联气象宏大,极为壮美,但同时又隐喻现实,湖分吴楚,象征着家国破碎,水浮日月,象征着江山飘摇,隐隐道出了诗人的家国之忧,为最后一联铺垫。

第三联写诗人自身的境况,自己漂泊无依,亲戚朋友已无一点音讯,如今又老又病,只剩下一叶孤舟相伴。

然而诗人没有局限于自己的痛苦,最后一联,诗人点出了他对国家的担忧,那关山之北,兵戈未息,想到这此,诗人不禁倚着栏杆流下泪来。

杜甫写出了洞庭湖的壮美之景,然而江山如此多娇,但却在遭受战乱的破坏,自己又老又病,无能为力。杜甫总是总个人的痛苦与家国的忧虑结合在一起,使得他的情感总是那么深沉动人。

九、李商隐《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李商隐是一个极情的诗人,他总是将内心的痛苦忧伤写到极致。

《落花》的首联说,高高的阁楼上,客人竟都已经离去了,只剩下小园中的落花,迷乱地飞舞。相聚是如此的快乐,离散就会如此的痛苦,但只有内心极度敏感的人,才对一次宴会的聚散产生的如此大的痛苦。一个“竟”字,便透露出了诗人极为难受的心境,“乱”字写花,也是写诗人迷乱的心绪。

飘飞的落花,铺满了弯弯曲曲的小路,远远追送着那落日的斜晖。小路是客人离去的地方,“参差连”、“迢递送”,都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感。人送客去,花送春归,对于人来说,客人离去,自己的内心更加凄凉孤独,对于花来说,斜阳落下,一天又过去了,春去更远了。

花是那么美好,如今落得满地狼藉,不忍拂扫,诗人一直望着远方,希望能看到有人归来,但却看不到。让人联想到一切美好事物的幻灭,令人心痛,美好的事物毁灭了,留下的痕迹,让人不忍回顾,不忍整理,内心里,一起盼着,希望还能再次拥有那美了的事物。然而毁灭不可逆转,企盼终归落空。

最后,自己内心美好愿望,随着春天一起逝去,剩下的只有泪下沾衣,花落沾身。

李商隐的这首诗,写出了人生聚散的永恒痛苦。诗中的落花与人浑然莫辨,花与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是一体的,落花便是象征着自己美好愿望的破灭。李商隐通过写落花,写出了美好被摧毁的无限伤感之情。

十、李商隐《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李商隐的《晚晴》,写的是永恒悲苦中的人间温暖。

对于李商隐来说,“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痛苦是永恒的,但在永恒悲苦之中,也会出现一时的人间温暖。李商隐在写《晚晴》时,跟随郑亚到了桂林,郑亚对他比较信任,让他在冷漠的官场中感受到了一丝人情的温暖。

首联说,诗人深居在桂林城中,俯看着城门外的曲城,春天虽然已经过去,但夏天也让人感到清朗。首联奠定了全诗温暖柔情的情感基调。

颈联说,雨后晚晴,小草经过雨水滋润,阳光暧照,让人感到了上天对幽草的怜爱,傍晚的阳光虽然短暂,却让人感到分外珍重。

于是,诗人登上了更高的楼阁,那温暖柔和的阳光,穿过窗户,照得分外明亮,让人你分外温暖。楼外,阳光照干了鸟巢,照干了鸟身上的羽毛,归家的鸟飞得更轻盈了。

李商隐的这首《晚晴》,透露着一种无比温暖的人间真情,读起来让人感受到了人间的美好,或许恰是李商隐对于永恒悲苦的理解,也让他更能明白美好的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