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费用 贷款 车辆 公司 银行 万元 企业 自己的 材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我国主要社会矛盾是什么(正确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1 09:22:38    

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如何破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是社会治理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主要矛盾表述为几个具体的问题,而这些具体问题的相对重要程度往往与当地经济结构和发展潜力息息相关。

一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可以说,衡量特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增长极限就在于当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增长幅度。

换句话说,就是老百姓的想法就是经济增长的天花板,大家一心一意想着依靠劳动过上好这日子的愿望有多强烈,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就有可能达到或接近相应的状态。至于如何将这种需要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有效需求,考验着当地公共组织的智慧和综合能力。

二是,找准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源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宏伟蓝图与画大饼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基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疏堵点、消痛点不断优化社会生产循环的综合效率,后者则出于心血来潮的拍脑袋似的一时冲动,没有能够落地、扎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和政策保障。

其中,当地的劳动意愿、普通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包括与当地劳动力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生产要素在内的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以及及时、低成本的出清常常是各地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相对过程,我们必须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循环中辩证全面有机地认识上述原因及其基本特征。

譬如说,我们不仅需要认清劳动意愿背后隐含的区域文化密码,根据劳动能力的代际传承区域特征找准劳动技能拓展的有效路径,还需要保证有意愿、有能力的劳动者能够及时有效获得足够的生产资源,更需要在构建劳动者高效分工协作体制机制的基础上确保劳动产品的低成本出清。

如果搞不清状况,盲目追高、求大、图快,只会欲速则不达。譬如说,所谓打造高端产业首先应该根据当地劳动力的资源禀赋精准施策、久久为功,搞拍胸脯似的大呼隆不仅会贻笑大方,反而错失了大好的发展契机。说起来慷慨激昂、激动人心,做起来虚头巴脑、虎头蛇尾,凭借想象和口才做事的干部都是本地经济发展的大祸害。

三是,解决矛盾最终要靠公平公正的分配。不少经济增长的优等生之所以差生化的根源就在于分配不公,劳动者没有获得与其劳动相匹配的份额,甚至无法实现劳动力的简单再循环,域外的中等收入陷阱往往由此产生。

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分配问题应着眼于消费品的整体效用,也就是说,适度向低技能、少劳动的弱势群体倾斜往往有助于社会整体效用的提升,有更能彰显社会的文明,然而,如果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子却在资源分配中上下其手,搞马太效应必然会严重破坏劳动者的劳动意愿。

实践证明,碍于社会资源分配的现状,劳动者往往不会采取直接或激烈等方式引发正面的冲突,这当然源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习惯性分离制度性分割,只会暗中降低自己的劳动成效,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磨洋工,然而,习惯性的磨洋工会不可逆地大幅降低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效率,也就是说,即使他们的劳动意愿恢复到正常水平,经过这番折腾,他们也不如原来出活了。

推动一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还需要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以及与社会资源相关的诸领域、诸环节的相向而行,老百姓的意愿是前提和基础,而中国经济奇迹的不可复制性就在于我们勤劳善良纯朴包容的民族特性,这也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底气所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