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勇军进行曲的作者是谁(聂耳和他创作《义勇军进行曲》背后的故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5 10:05:15

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1912年2月14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甬道街73号。1916年7月17日,聂守信的父亲病故,聂家经济陷入困境。母亲经过努力通过了医生鉴定的考试,获得正式挂牌给人治病的资格,同时仍兼成春堂制药、卖药的经营,勉强负起全家的经济重担。1919年,聂守信进入昆明县立师范附属小学,学习非常刻苦努力,成绩经常名列前茅。初小结业后,因生活艰难,无法按学校的规定缴纳童子军服装费,被迫转学。
1922年春,进入昆明私立求实小学高小部学习,由于他的成绩优秀,得到减免学杂费的待遇。他从小就明显表露出对音乐的爱好,先后向其家人及邻居邱木匠学习民族乐器(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的吹奏并对当地民间音乐(如滇戏、花灯、洞经调等)开始接触。热情投入求实小学的课余音乐活动,曾被选为该校学生自治会会长、学生音乐团的指挥等,并曾荣获该校第一号学生奖状。
1925年,进入云南第一联合中学的聂耳,每天晚上参加由法籍教师柏希文开办的英语学习会,并向他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和钢琴的弹奏。后来,他又向人学习了小提琴。
1928年,发生了一件对聂耳影响很大的事。
聂耳的老师赵琼仙被当局逮捕(她是早期的中共地下党员),被戴着镣铐游街后拖去刑场枪毙。赵琼仙一路喊口号,聂耳就叫着“老师”在后面追。赵琼仙就义后,心被挖了出来,当时有些愚昧的老百姓认为吃了能治病,还去抢这颗心。
这件事对聂耳刺激非常大,他认为光学音乐没用,一定要做点实际的事。
16岁的聂耳随后就瞒着家里,报名了滇西军阀范石生组建的“学生军”,参军了。几经辗转,一年之后,这支学生军在广州解散,聂耳又回到老家昆明,继续音乐的学习。由于聂耳此时开始参与中共地下党的一些运动,慢慢被国民党的特务组织盯上,经家人帮助,聂耳在1930年逃往上海。
在上海,聂耳打过工,失过业,最终还是如愿走上了音乐之路——进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乐部工作。
由于聂耳对音乐特别敏感,很多音乐只要他听到,就能唱出来,大家给他起了一个“耳朵”的绰号。
在一次联欢会上,聂耳表演了一项绝技——两只耳朵一前一后地动,结果总经理笑称他为“聂耳博士”。聂耳说:“我已经有三只耳朵了(“聂”的繁体字为“聶”),你们还要送我一只耳朵,也好!”
从此以后,他就索性不叫聂守信,改名叫“聂耳”。
聂耳曾在日记中写下自己在“充满了工人们、车夫、流氓无产阶级的汗臭”的环境中聆听卖嗓子、卖武功的吼声,从中知道了他们“生命的挣扎”的心曲。
在上海,他自己去走女工的夜路,体会女工的辛苦,写出了“新的女性勇敢向前冲”的《新的女性》;他去码头蹲点,观察码头工人的工作和生活,写出了“从朝搬到夜,从夜搬到朝”的《码头工人之歌》;他每天聆听小报童的卖报吆喝,谱曲后和报童一起修改,写出了“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的《卖报歌》。

《卖报歌》创作原型杨碧君
1935年初,田汉改编了电影《风云儿女》,电影说的是知识分子最终放弃彷徨,投身抗日的故事。田汉写好了一首主题歌的歌词,但他那个时候因为“宣传赤化”,被国民党当局抓捕了。在被捕前,田汉把歌词抄在一张香烟的衬纸上,夹在了剧本里。
剧本随后到了夏衍手里,夏衍发现了这首歌词,并把这件事告诉了聂耳。聂耳看了歌词,一拍桌子:“交给我!我来作曲!”

聂耳和田汉
当时聂耳只用了两天时间,就写出了曲子的初稿。但正在此时,传来了国民党当局也准备抓捕聂耳的消息。根据组织安排,聂耳离开上海,前往日本,再由日本去苏联。
1935年4月,聂耳到达日本,随后三易其稿,写好了那首主题曲的曲谱,寄回了国内。聂耳寄回去的曲谱上,题目只写了“进行曲”三个字,当时百代唱片的投资人朱庆澜在这三个字前又加了“义勇军”三个字,《义勇军进行曲》就这样诞生了。1935年5月,百代公司将《义勇军进行曲》灌成唱片,公开发行。
告别东京之前,聂耳准备前往距离东京不远的藤泽进行一次短途旅行,他专门约上了在日本认识的好友、朝鲜籍的李相南等人。这是一次放松之旅,在朋友们的陪伴下,聂耳游览了江之岛等藤泽周边的风景名胜,还去到了片濑等地的海滨浴场游泳。
7月16日聂耳认真反思了自己过去三个月的学习生活,并在日记中写下了小提琴方面的不足,表示自己第二天开始要加倍努力读书、练琴。彼时谁又能想到,这篇日记成为了聂耳的绝笔。
写下这篇日记的第二天,也就是1935年7月17日,聂耳同自己的友人李相南、滨田秀子等人结伴前往鹄沼海滨浴场游泳。不幸溺水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