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臂阿童木作者: 手冢治虫的封神之路,留给后世的不只有神话,还有延续至今的诟病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7-12 17:07:37
如果询问国内对于日本早期动漫作品的认知,也许会得出许多不同的答案,一方面是八、九十年代中日关系还没有现在那么敏感和紧张,因此在文化交流方面相互之间做了不少工作,引进了日本许多动漫作品,在网络还没有现如今那么普及的时代,当时的人们依然能够获取丰富的动漫资源,而另一方面,日本早期的动漫已经形成成熟的产业体系,动漫作品质量不仅具备非常高的水准,而且题材更加成人向,而非中国动漫这般低龄化,因此能够在中国获取广大青少年的青睐,最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刻骨铭心的代表作,即便是时过境迁早已忘记其中剧情,但提及名字仍能迅速在脑海中调取对应记忆。
但要提起那些似乎遥远到几近触及旧时代的动漫,有那么一部作品是几乎所有八、九十年代骚年不可绕开的典型,虽然关于剧情的部分早已随着自己的童年流逝不见,但其中的人物形象却跃然眼前,这部动漫作品就是《铁臂阿童木》。

这部诞生于1952年的动漫作品,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久远的历史产物了,即便在日本,当时的动漫行业也还处在发展初期,当时的日本对于动漫的观念和中国一样,认为是低龄化的娱乐,只适合小孩观看,而在这个时代突破人们传统观念,打破了动漫格局,将动漫业推向全年龄向的里程碑式作品,正是这部《铁臂阿童木》。
但本文的主角并非阿童木,而是关于其创造者——漫画家手冢治虫。能够改变动漫行业格局,创造出众多影响整个行业,甚至全日本的这个人,到底是有着怎样的人生?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人生巅峰的?
手冢治虫的成就
至少在我的心里,《铁臂阿童木》就是手冢治虫的标签。
但他留给世界的并不只有阿童木。如果要用几个数据来表明手冢治虫一生的成就,那么可以罗列出以下数据:
手冢治虫60年的人生中,有45年的时间在进行动漫创作,一生创作出的漫画作品高达15万页,最高产的时期曾同时执笔13部漫画作品的连载,一天最多曾作画50页,即便平均每天只睡觉4小时,他仍能每年抽出时间观看300部电影,去世后发行了他的漫画作品集,全集共计400卷,是全世界最多作品的漫画家。

手冢治虫的代表作,除了国内比较熟悉的《铁臂阿童木》以及前段时间因重制而火的《多罗罗》以外,还有其他相对来说不那么广为人知的作品,即便没有完整的看过其中内容,但同样能够听到名字就知其存在的漫画,比如《三眼神童》、《怪医黑杰克》等,而这些作品在日本甚至于在整个动漫界都有响彻天空的名声,影响着许多之后的漫画家,包括现在的宫崎骏、《阿基拉》的作者大友克洋,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手冢治虫的影响。

因重制火了一把的多罗罗
《铁臂阿童木》的动画,开启了多集动画的长载体模式,打破了此前动画片都是单集的短体裁局面,此后日本动画片这种分为多集数叙述故事情节的模式,成为了TV版的主要播放形式,连载漫画的影视化和商业化才得以实现。虽说多集数的动画播放模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即便没有《铁臂阿童木》,也会有其他的动画作品来打开这个局面,但不得不说,正是手冢治虫的这部漫画具备了成为里程碑的质量,才让动漫界不至于要等到下一部能够打开局面的作品出现,而让整个东岸满产业的发展之后可能几年时间。
幼年的经历很普通
具有如此成就的手冢治虫,在大家心目当中,简直可以说是传说般的存在,他的童年必然与普通人大有不同,但实际上,手冢治虫也是个普通人,至少在年少时,他与许多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过的还挺惨。
说惨倒也不是说家庭困难以至于食不果腹诸如此类,毕竟从他家还有闲钱购买漫画书这一点来看,起码也是个小康家庭,因此说手冢治虫童年过得惨,是他另外一种经历,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校园霸凌。
小时候的手冢治虫虽说家庭条件还算可以,但是不知怎么却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个子瘦小,偏偏脑袋生得又大,据说长相也常被人说是"像一只昆虫",瘦弱的他又没有好看的样貌,因此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也许因为自己处于弱势群体,在学校里并不合群,因此经常受到调皮捣蛋的同学欺负,最惨的时候曾许多人围起来扒光他的衣服,并把他赶到教室外面,即便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样的霸凌行为都十分过分,而手冢治虫这种被欺凌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中学。

小时候的手冢治虫
手冢治虫知道不能长久如此下去,因此他找机会加入了班上的一个男生小团体中,并与团体中一个孩子王结成朋友,依靠这位朋友的庇护才摆脱了被欺凌的境地。不仅如此,在这个朋友的影响下,手冢治虫喜欢上了天文学,同时对昆虫产生了兴趣,手冢治虫这个笔名的由来正是来源于他对昆虫的热爱。而他之后很多漫画作品传达的"珍惜环境,珍爱生命"理念,同样也是源于他研究昆虫时的感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仅让昆虫失去了生存空间,将来势必也会让人类自食恶果。
在学校里虽然过的不怎么样,但是好在手冢治虫有一个温暖的家庭。
温柔善良的母亲,在手冢治虫被欺负后能够给予安慰,是他重要的心灵港湾,而母亲时常会给他购买漫画书,使童年的手冢治虫自幼接触到了许多漫画作品,加上他的父亲也是一位漫画爱好者,对于漫画的喜爱已经成为了他的家庭中情感的纽带,可见他对于漫画的感情是自小就形成的。漫画不仅只是他家庭中的共同爱好,更拉近了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帮助他逐步走出了在学校被欺负的阴影,而手冢治虫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自己画漫画的。
正是由于幼年时漫画对于手冢治虫的影响,奠定了之后他走上漫画创作道路的基础,与其说他改变了动漫界的格局,倒不如说是先有漫画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但此时漫画并没有在他的职业规划之中,只是他众多爱好中的一个。手冢治虫的爱好广泛,除了前面提及的天文学、昆虫以外,他还热衷于观看音乐剧和迪斯尼的动画片,对于未来想要做的事情,直到1943年看到了一部中国的美术长片《铁扇公主》,第一次有了制作成人动画的想法,只是当时正值二战时期,许多现实问题摆在眼前,这个闪现在脑海之中的想法也就暂时搁置了。

中国动画《铁扇公主》
这个职业曾是他的理想
手冢治虫上中学的时候,二战已经打响,日本被极端的军国主义所支配,成为了全民备战的法西斯国家,就连本应全身心投入学习当中的学生,也不可避免的需要参与各种服务战争的活动当中,而手冢治虫上中学时就有了军事训练、在军工厂工作等方面的经历,正是因为亲身经历了战争时期,看到战争带来的疾苦,让他心中充满了对于生命的敬重,救人性命成为了当时他最迫切实现的理想。
特别是他在军工厂工作期间,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加上个人防护不到位,长期工作接触有害物质,他的手臂受伤感染,差点坏死残废,之后经过治疗得以康复,他不禁感慨起生命的可贵,于是将救死扶伤作为当时心目中的理想职业,确定了学医的人生路线。
当一名医生成为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考入了大阪大学附属医学专科部,成为了一名医学院学生,只是漫画作为他最大的爱好依旧没有放弃,在业余时间仍在继续他的漫画创作。

也许在手冢治虫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着对漫画家的憧憬,选择成为医生也许是他当前迫切想要做的事,但却是受到时局的影响,一旦社会环境发生改变,这份渴望也许就变得不在那么迫切,而伴随了他整个童年的漫画梦,在某个时刻也许就突然复苏了,而这个时刻没想到来得那么快。
人生的选择题
1945年,也就是手冢治虫考入大阪大学医专部的这一年,二战结束了,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失败,正式向同盟国签署了投降条约,国内局势由此前紧张的战备状态迅速转入了战后重建阶段,这时候相对于战时,更需要的是恢复社会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也许正是当时社会局面的突然转变,让手冢治虫对未来陷入了迷茫,他需要面对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选择题。
起初选择了医学道路,其根本还是源于战争年代对于生命的怜意,希望能在战时救治伤痛,但是在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以后,和平年代的到来让手冢治虫多少对自己所选道路产生疑虑,考虑自己是否还有作为医生走完未来人生道路的可能,毕竟他想要救治的那个生病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生时代或许应该继续他所热爱的漫画事业。
是的,他面临的人生选择题在考入大学之后突然摆在面前,是继续成为一个医生,还是转而追求自小喜爱的漫画?
医生在那个年代可是一份正经的且不错的职业,如果继续下去,人生自然步入平稳。漫画创作虽然是自己的喜好,但手冢治虫可能从来没有考虑过要将之作为一项主业去经营。或许有过这个念头,但也止步现实面前,但是要知道,那个时代的漫画产业可没有现在那么发达,如果要将所有职业做一个分类,漫画家这个职业肯定排不到一流行业当中,前景根本无法与医生相提并论。
因此,手冢治虫没有退学,而是选择完成他的学业,并在大学期间坚持漫画创作,直到顺利毕业。就在手冢治虫再次走到自己职业生涯分岔口上犹豫不决时,一位关键人物在背后推了他一把,这个人就是他的母亲。

早年创作中的手冢治虫
也许是看到儿子为此苦恼而心有不忍,也许本就知道他内心身处对于漫画的热爱,在手冢治虫举棋不定的时候对他说了一句话:
真的那么喜欢漫画的话,就到东京去吧。
听到这句话,手冢治虫心中的平衡被打破了,他的心意瞬间就倒向了漫画这一边,长久以来聚集在心口中的疑惑和苦恼,突然就消失不见了,于是他选择了成为一个漫画家,并启程前往动漫业的圣地——东京,开始了他的动漫大师之路。
真没想到,一句简单的鼓励,成就了之后的日本漫画之神。
漫画之神也备受议论
手冢治虫在日本动漫界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之后的许多漫画家受其影响也并非虚言,但后世对手冢治虫却颇多微言,其中就包括同样受其影响的宫崎骏。
宫崎骏这位动漫大师,早期的作品也是受手冢治虫漫画的影响,但之后他突破了这种在巨人阴影下形成的画风,最终有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了新一代的大师。

宫崎骏
但宫崎骏对于手冢治虫是一种不认同的状态,更确切的说是对在手冢治虫影响下的动漫界风气不满。
手冢治虫颇受美国迪斯尼文化体系的影响,原因自然是早期他接触的制作精良的动画作品,来源就是迪斯尼作品,毕竟美国作为先进的西方国家,其影视行业包括动画制作,是出于世界先进地位的,手冢治虫以先进的美国文化作为学习对象也无可厚非,加上幼年时经历的战争年代,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终结的,对于带来和平的美国自然是有一丝崇敬之意,因此他的动漫作品基本都是向美国文化学习的产物,并主张日本的漫画家要学习美国的动画制作。向先进的美国学习倒是没有问题,但是一味的复制美国文化,将会阻碍日本形成自己的特色。

美国迪斯尼动画
宫崎骏正是反对手冢治虫造成的单一画风的局面,但他更着力批判的是手冢治虫一手打造的动漫行业另一个诟病,那就是低劣的动画质量和低廉的制作成本。
1961年手冢治虫创办了虫制作株式会社,开始进军动画制作。当时制作本土的动画作品,最大的竞争对手正是他推崇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动漫,他的小小新生公司要和海外的高成本大制作动画作品相庭抗争,需要有特别的策略路线,否则就连生存下来都是问题。于是在一番研究之后,他确定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制作模式,一方面降低帧数减少作画量,另一方面尽量减少变动,时常出现动画人物只有必要的部位(如说话时的口部和眼睛)在动,而其他部位甚至次要人物都是静止不动的。采用了这样低成本低劳动量的办法实现的低廉高效的动画制作,最终打下了一片天地,时至今日这样省事的动画制作方法仍被运用于许多作品当中。

低成本的阿童木动画
但这也形成了后来动漫行业制作费用的过度打压,给业内造成了一种"无需高成本也可制作动画"的错觉,导致了日后各大公司之间堪称疯狂和荒唐的"价格大战"。而这种低质量的动画制作也是受到宫崎骏所不齿的,因为他并不认同手冢治虫"只要故事好,就算两张纸片也一样可以吸引人"的这种言论,认为动画制作是一项复杂且精细的工作,犹如电影一般,只有精良的画面才能够向观众完整传达创作者的心意。
客观的说,手冢治虫所在的那个年代,采用特殊的经营战略并没有错,事实也证明了他的做法是有效的,况且之后动漫界出现的价格战和低价格局也并非是受他主导,只是各商业公司借此压低成本,恶性竞争才造成了之后的局面,手冢治虫是否罪魁祸首也应另当别论。
无论如何,手冢治虫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即便单纯议论他的漫画是否得到观众的喜爱,许多昭和年代的日本人都不得不承认是看着他的漫画度过了难熬的童年,包括宫崎骏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