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体验(二)|“绣花大叔”的水磨工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8:20:00

4月9日,记者跟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代海光(左)学习京绣技艺。 河北日报记者 赵瑞雪摄
发型随意,皮肤黝黑,唯有鼻梁上架着的一副灰边方框眼镜透出几分斯文。谁能想到,这样一位年过五旬的“糙汉”大叔,会有着一手精湛的刺绣技艺。
4月9日,当记者在固安县“老戴刺绣”艺术馆见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绣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代海光时,他正操着浑厚的嗓音与客户沟通——“摆件要30个?库存告急啦!”“给我三天,我让大家抓紧绣出来,保证给你交了货,误不了。”
挂断电话,代海光豪爽一笑,带着几分自得:“这算小单子了。要是早些年,你去咱在北京的门店里看看,每天踏进门槛买货的人太多了。”
锦绣组绮,精绝天下。作为“燕京八绝”之一,京绣被誉为“针尖上的国粹”,其用料考究、色彩华丽、样式典雅,处处体现着雍容华贵。
代海光的家乡固安曾是京绣重镇,也是北京市外贸工艺品公司外贸刺绣厂的所在地,他的父亲代奇曾是刺绣厂的图案设计师,师从京绣传承人任瑞林。代海光和弟弟代建光自小就跟随父亲学习京绣,相继成家后,两人的妻子也都是精通京绣技艺的高手。1985年,代奇在固安开设了“京巧绣庄”刺绣厂,后来代海光和弟弟又在北京开起了门店,一边生产,一边销售。在全家人共同努力下,这门技艺传承至今。
“固有印象中,大家多认为刺绣这样的精细活儿,女子做起来更为适合。但京绣的历史并非如此,男绣工曾是京绣的特色之一。这或许与京绣本身庄重内敛的特色,以及男绣工在气力、手法等方面更符合宫廷要求有关。”
代海光右手执针,边绣边介绍,他这样的“糙汉”绣娘,自古并不罕见。别看外表粗犷,代海光手里的活儿却十分细腻。他指着一朵牡丹的花样说,绣这样一朵花,需要绣工穿针上万次,绣出的针脚细密紧致到连一只小小的蚂蚁都难以穿行其中,才能叫好。
环顾“老戴刺绣”一楼的工作室,这样堪称珍品的京绣作品不在少数。其中费时费力的,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制作出一幅。而这些琳琅满目的京绣珍品,将原本普通的屋子装点得分外华美。
但要说最震撼的,还得是位于二楼的收藏室——这里堪称一个小型的京绣博物馆。灯光亮起的瞬间,各式华美的龙袍、蟒袍、官服、霞帔等映入眼帘,令人恍若穿越时空。
一件明黄缎绣云龙纹吉服袍尤为夺目:绣工繁复的袍身上,一条金龙蜿蜒盘旋,龙鳞闪烁着金属般耀眼的光泽,仿佛随时会腾空而起,遨游九天。这件作品,是代海光与几位匠人历时半年,参照真品一比一复制而成。“这上面运用的是‘盘金绣’技法,这个‘金’字不仅是因为图案颜色是金色,还因为古代制作金线的材料也是纯金。”代海光解释,“盘金绣”讲究精致华贵,对基本功的要求很高。
当我们为这巧夺天工的技艺啧啧称奇时,代海光却谦虚地说,绣工精湛仅是京绣工匠的标准之一,要成为真正的京绣传承人,挑战远不止于此。
“一件上乘京绣作品的诞生,需经历打版、画图、扎眼、刷色、刺绣、成品加工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是由多人合作、纯手工完成,且都要做到一丝不苟。”他回忆道,自幼除钻研刺绣技艺外,他还苦练软笔书法,研习绘画技巧,这些皆是京绣的基本功。这一练,便是四十余个春秋。
2018年,代海光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看来,肩头的担子更重了。“京绣的传承不仅需要扎实功底,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此,他大胆尝试,将京绣元素融入现代服装、时尚包袋等日常用品中,让京绣更接地气;他还与剪纸、泥人等艺术形式进行碰撞,探索更多形式新颖的产品……这些创新探索,不仅极大丰富了京绣的表现形式,也让代海光的京绣作品始终焕发着勃勃生机。
代海光笑称自己已从当年青涩的绣花小工蜕变为沧桑的绣花大叔,精力也更多用于京绣设计工作,但他对京绣传承的热情没有减少:他经常走进大学课堂,跟年轻人分享京绣文化,还邀请小学生来工作室参观,让这个精品云集的“小博物馆”成为“校外京绣课堂”……他说,自己虽然已经年过半百,但只要京绣技艺能延续生机,有更多年轻人爱上这门技艺,他就永远年轻。
“姥爷,你又在绣花吗?”“对呀,快来看看姥爷绣的好看不。”临近傍晚,刚刚从幼儿园回来的四岁小外孙凑在正忙乎着的代海光身边,问个不停,代海光耐心地一一作答。“小时候总有人说,男人绣花养不活自己,现在咱可证明了,就算是一把年纪的绣花大叔,也能把刺绣做成事业,还做得有声有色呢!”代海光大笑起来。(河北日报记者 赵瑞雪 王伟宏)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