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费用 贷款 车辆 银行 公司 万元 企业 自己的 材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小牛电动的科技标签旧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9:41:00    

来源:创业最前线

作者 | 魏帅

编辑 | 冯羽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骑小牛电动车五年的小飞(化名),突然发现身边关于小牛品牌的“差评”变多了。

同一系列的车型,一聊起驾驶的体验,就会有人说“电池不禁用”“续航短”“小毛病不断”,有时冬天还会停在半路。

每当这时,小飞就觉得仿佛跟朋友们骑得不是一款车一样。“他们所说的这种体验我其实都感觉还好,放到五年时间里,掉的续航我还是能接受的,用来代步的话整体体验还可以。”

这种感知错位的关键,被一名路过的同事一语道破:你们说的都没有问题,是这个品牌新批次的产品不如以前品控好了。

这时,小飞才惊觉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最初购买电动车的时候,小飞的选择并不多,在北京通勤续航得够,还得耐用。当时正火的小牛吸引了她的注意。

彼时的小牛电动,在业内的名号是“两轮特斯拉”,其以年轻时尚的外形、不错的技术表现收获不少年轻用户的青睐。相应的,小牛电动的产品成本也更高、售价也比同为两轮电动的其他品牌贵上许多。

但行业并没有给小牛更长的红利期。设计、技术、品牌定位太容易被模仿,也太容易被市场抛弃。

在经历初期的增长红利期后,小牛电动的销量开始走上下坡路。在2021年销量达到顶点的103.79万辆后,销量两年连跌。2024年,小牛电动的销量回升至92.4万辆。

用了三年时间,小牛也没有回到曾经的起点。

当然,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更大的问题在于亏损。在2022年由盈转亏后,小牛电动已经连续亏损三年。2024年更是亏损1.93亿元。

从最初带着光环迈入资本市场,到连年亏损、毛利率连年下跌,小牛电动到底何时才能走出困境?

1、增收不增利

或许在披露2024年财报的时刻,小牛电动内心是欢喜的。

数据显示,2024年小牛电动全年营收32.88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第四季度营收8.19亿元,同比增长71.1%,创自2022年以来的单季增速新高。

销售方面,2024年全球整车销量为92.4万辆,同比增长超30%。

当然,增长的代价是去年近乎触底的业绩表现。2023年,小牛电动全年营收26.52亿元,同比下滑16.3%,累计销量也仅为70.89万辆,同比下滑14.65%。

2024年的增速,很大程度上,只是让这家下滑许久的企业,久违地回归到了正轨。

但即便是营收与销量双增,但小牛电动仍处于亏损的状态。

在2023年亏损2.72亿元的基础上,小牛电动2024年亏损收窄至1.93亿元,仍旧压力不小。

回首过去三年,在2021年达成103.79万辆的销量历史新高后,小牛电动似乎也站在了一个历史转折点,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表现。

财报信息显示,2022年至2024年间,小牛电动分别亏损0.49亿元、2.72亿元和1.93亿元,累计亏损超过5亿元。

毛利率更是在2024年接连跌破20%的大关,从一季度的18.93%,骤减至二三四季度的16.98%、13.82%和12.45%。

从毛利率的走低不难看出,小牛电动的销量逆势反弹,与降价策略息息相关。

资料显示,2019年小牛电动的平均单车售价高达4928元,到了2024年已经下探至3000元左右。

对于两轮电动这一价格敏感的市场,小牛电动以价换量的举动短期内确实引发了市场的敏感度,助力了销量的增长。但在业内人士看来,长期来看,走低的售价不利于品牌的长期发展和品牌形象。

为了适应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伴随着一系列的价格调整,小牛的销售与营销成本也上升明显。2024年,小牛电动的营销及销售费用为4.9亿元,基本与当期的毛利持平。

2、高端化,不高端

如同上文提到的小飞一样,大部分选择小牛的用户,最初都是被其科技感和品牌调性所吸引。

“这一价位、这个设计造型,能选择的不多。”一位在小牛电动门店内选购车型的顾客如是说道。

确实,靠智能起家的小牛电动在创业之初,也带有光环。

不得不提的,便是小牛电动的创始人李一男。

这位15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27岁晋升华为常务副总裁的天才少年,深得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赏识,并且一度被外界视作任正非的接班人。

但闲不住的李一男却一直活跃在创业的路上。

2014年,李一男在北京创立小牛电动,并集齐来自华为、麦肯锡、宝马等一系列明星团队成员。简洁的外观设计、区别于市面的三元锂电池以及打破行业的智能车机系统,都让小牛电动的产品,在上市初期吸睛无数。

十年前,这是颇具行业颠覆意义的变革,也成功开创了高端智能两轮电动车的赛道。

从2016年的8万辆,2017年翻番至19万辆……直到2021年,小牛电动销售突破百万辆。

只用了四年时间,2018年,小牛电动就已经站在了美股纳斯达克的敲钟前。

但风光无限的时刻,总是过于短暂。高端化本就没有绝对的护城河,小牛电动高端定位与售价、乃至技术路线,都能够轻易被同行学习乃至超越。

实际上,小牛电动所标榜的高端,本质是其出色的设计与科技属性,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反而需要根据时代与时俱进,不断攻克。

反观顶着科技企业头衔的小牛电动,其研发投入却在不断走低。

财报信息显示,小牛电动2024年的研发投入为1.3亿元,主要用于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和智能互联功能的升级。

而2019年至2024年的六年间,小牛电动的研发投入累计为7.64亿元,远低于同行。

即便如此,小牛电动在产品品质的把控上,也逐渐失去水准,受到消费者的“吐槽”。

包括小飞及其朋友所提到的新款质量不如老款的问题,也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其在高端化与降本之间的失衡。

与此同时,在亏损的压力下,为了扩大规模,小牛电动也不得不通过涉足中低端产品市场,扩大产品规模,以分担成本压力。

如今,小牛电动的高端化标签,似乎需要根据时代,重新定义。

3、后来者居上

目前,小牛电动的主要竞争对手分为两类,一类是爱玛、雅迪这样的国民品牌,价格适中,群众基础高,具备强大的规模优势;一类就是九号、极核这样的新兴品牌,设计风格明显、定位高端。

而这两类竞争对手的特征,都成为了小牛电动如今跨不过的“高山”。

有业内人士评价称,小牛电动确实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但是却成为了整个两轮电动车市场的“试金石”。

一个典型例子便是九号公司。同为具备科技属性的两轮电动公司,九号公司同样以自己的设计风格和技术见长,自带网感的同时,几乎与小牛电动同期被大众所熟知。

类似的属性与定位,也让二者成为比较的对象。

九号公司比小牛电动还要晚入局市场,但是后来居上,产品更多、车型定位更丰富,用户粘性更高。

“本质上二者的商业模式区别并不大,但是九号公司更擅长滚雪球式发展,没有错过市场的爆发机会,很快做到上量,并且提升自身产品的价值与服务,实现用户反馈的正向循环。”上述业内人士评价。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九号公司的两轮电动车中国区销量为213.47万辆,远超小牛电动。

显然,如今的九号公司在具备科技标签的同时,也逐步扩大着自身的规模效应,走通了滚雪球式的发展路径。

另一方面,即便是爱玛、雅迪们,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定价更平价,但是2024年雅迪的毛利率也达到15.19%,略高于小牛电动。

需要承认的是,在两轮车领域,高端、科技已经从护城河,变成了同质化竞争。

资本市场的嗅觉更为灵敏。在2021年的业绩巅峰期,小牛电动的股价一度超过50美元,但截至4月4日(美东时间)收盘,小牛电动的股价已经低至3.325美元,市值2.58亿美元。

作为对比,4月3日九号公司的股价报收63元人民币,市值为451.9亿元,是小牛电动的20倍。

按照小牛电动CEO李彦的说法,2025年将是小牛电动转变基调、奔赴高质量增长的一年。小牛电动CFO周雯娟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牛电动即便经历了这一轮上涨,市值仍然被低估,离行业平均估值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但这种差距,或许也正是小牛电动始终找不对方法、发展受阻导致的结果。从2022年走进“低谷”开始,小牛电动始终没有找对方法。走不出的低谷中,小牛电动是时候认清问题,找找对策了。

*注:文中配图来自小牛电动官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