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1:35:00

建瓯市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构建了“县级强、乡级稳、村级活”的医疗服务闭环,让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触手可及”,方便群众看上病、看好病,在家门口更有“医”靠。

4月7日上午,建瓯市小桥卫生院的巡诊医生又一次来到小桥镇霞镇村村民周奶奶家中,为她提供送医送药等上门医疗服务。

周奶奶家境困难且中风多年,常年卧床。因此巡诊团队医生每月都会来到她家提供床边便捷的诊疗服务。
邻居

“中风20多年了,每次上面的医生都会下来,医生非常负责任。”
建瓯市是福建省面积最大的县级市,山区广袤、村落分散,过去群众看病常常面临“跑远路、花大钱”的困境。近年来,建瓯市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构建完善逐级下沉、县乡村三级联动的服务模式。依托“4+N”全民健康网格化服务,249个基层“小网格”覆盖全域,113支由专家、医生、护士和网格员组成的服务团队,将健康管理延伸到村民家门口。与此同时,5支“流动医院”车队每周深入偏远山村,车上配备彩超机、心电图等设备,让群众“路边就能做检查”,切实打通基层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为了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下沉,建瓯市实施“科包院”“科技副院长”等机制,14个市直科室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从市直医院选派5名优秀医疗人才到乡镇卫生院任“科技副院长”,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建设一个特色专科,培养一批业务骨干。
小桥卫生院医师 张明杭

“以前遇到疑难杂症,我们总是心里没什么底,现在有了‘医共体’的支持,专家随时指导,我们的医疗水平明显有所提高,老百姓也会更信任我们。”


建瓯市立医院作为医共体牵头医院,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持续优化重点学科建设,先后开设10个省级医疗专家“名医工作室”,和3个国家级线上医疗专家“名医工作室”,累计提供“1对1”服务2484余人次。同时强化资源共享,依托县域“六大中心”,实现乡镇卫生院检查、县级综合医院出具诊断报告,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2020年以来,共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心电诊断3.9万份,远程影像诊断7.9万份,医共体内上转县级医院1000余人次、下转卫生院1.7万人次,有效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
患者 叶仁贵

“现在我们乡镇医院很方便,省钱又省力,不要跑到市里去,在家门口就可以看病看得很好。”
针对山区急救能力薄弱的问题,建瓯市总医院牵头打造“四大中心”和“心电一张网”,将溶栓药物、远程监护设备下沉至乡镇卫生院。急性心梗、脑梗患者可通过“区域联合救治体系”实现“村级发现、乡镇处置、县级兜底”。
小桥镇卫生院科技副院长 甘隆莺

“我们以‘系统重构’整合资源,通过‘一库三单’工作机制,乡镇卫生院可以精准向上级提出需求,县级医院实时响应,预留5%的床位并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在最短时间完成转诊。住院患者心梗死亡率从13%-15%下降到3.4%。”

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举措,让各级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盘活,缓解基层医疗人才不足的状况,满足群众需求。2024年建瓯市县域内门急诊达264.32万人次,比2022年增长近6个百分点。14家乡镇卫生院逐步扭转既往负债经营情况。


建瓯县域医共体建设成效不仅体现在数据上,更写进了百姓心里和一项项接踵而至的荣誉中。2024年,建瓯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1.7%,两年来提高10.3个百分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健康工作专刊刊发了建瓯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做法。建瓯市立医院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建瓯市总医院院长 黄荣彬: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强化医疗资源整合,提升县级专科医疗服务能力与高效流转,持续强化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基层,提升基层的业务能力,为广大城乡民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持续强化信息化建设,让医疗卫生服务迈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新高度,努力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把家门口的健康环境筑得更牢、更实。”
来源:今日建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