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码新闻采编现场 ——贵阳信息科技学院以“数字人导师+真实田野”赋能新闻教学新模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21:28:00
在贵州梵净山的密林深处,黔金丝猴“梵梵”产下幼崽的新闻引发全球关注;在青海高原的草甸上,雪豹“凌小蛰”的救助故事成为解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范本……
这些由一线记者打造的新闻精品,如今通过全新的数字技术跨越时空,“走进”贵阳信息科技学院数字传媒学院《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堂,为该校学生构建起了沉浸式学习场域。

4月11日,贵阳信息科技学院传媒学院教师蒋燚正在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数字人导师”及其新闻作品的授课现场。
4月11日,贵阳信息科技学院阳明书院举行了一场模拟新闻发布会公开课,课程负责人由该校数字传媒学院新闻学讲师蒋燚主持并讲授,旨在以学生感兴趣的重大选题为基石,通过模拟新闻发布会的方式在课堂体验新闻记者角色,用基于真人记者二次创作的数字人导师,合力促进学生采访技能和思想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该教师团队着重致力于“课程思政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引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实践的创新研究”的教学改革,邀请新闻一线导师,铜仁市第三批梵净文化人才(新闻人才)、铜仁市融媒体中心主任记者申逸恺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并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依托“数字导师+田野思政”的创新模式,课程构建“数字赋能、虚实融合、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4月11日,贵阳信息科技学院传媒学院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将以真人为基础的二次创作“数字人”导师申逸恺融进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在当天教学过程中,教师蒋燚将铜仁市融媒体中心黔金丝猴又添新丁新闻报道团队申逸恺、高正燕、叶顺强等创作的18篇由深度通讯、消息视频、组图、长图等,充分应用信息网络技术,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组成的系列融合报道转化为沉浸式教学案例,通过基于真人记者二次创作的“数字人”导览“亲历”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0多天的跟踪采访,学习如何从黔金丝猴添新丁的“小切口”,透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主题”。
“记者老师的数字分身不仅传授采写技巧,更传递着‘深扎基层’的职业信念。”网络与新媒体2303班学生申鑫在实训报告中写道。“这种教学方式让贵州本土乃至全国的优秀新闻作品成为“活教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用‘沾泥土、带露珠’的笔触,在不远的未来通过自己的笔端讲好中国故事。”
课后,据教学团队成员张桢尧介绍,这种“数字人+实景教学”的模式,同时还在贵阳市花溪区孟关乡的烟火集市中落地生花——该课程将数字资源与真实田野无缝衔接,该校通过孟关乡每周一次的党务赶集日,组织学生扛起摄像机、手握采访本,穿梭于腊味摊、苗银铺和山货市集之间。期间,学生们通过运用该校创新的数字人导师团队提出的“三贴近”工作法,聚焦孟关乡群众打包蕨菜、熏腊肉的鲜活故事,捕捉‘黔货出山’的生活场景,采集了不少可用的新闻素材,真正地让学生到广阔天地里探寻真知,在实践中求得真本领。

4月11日,贵阳信息科技学院传媒学院教师蒋燚在该校阳明书院以“数字人”引入《新闻采访与写作》授课现场。
“数字技术打破了课堂边界,让学生在虚实交融中掌握‘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真谛,更让‘数字赋能+价值内化’的教学实践结出了硕果。”课后教师蒋燚和同事如是说道。教学团队成员李鹏表示,AI赋能构建生动趣味的教学课堂,能强化专业知识、领悟新闻思想;真实的田野能触发“四力”提升,二者合力为本土培育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双过硬”的复合型融媒体新闻人才。
据统计,近三年该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利用课后创作的作品被贵州日报报刊社天眼新闻、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贵州等主流媒体刊发(播)百余篇,孵化出了20余个‘乡村街采’自媒体账号,总浏览量超千万。
近年来,贵阳信息科技学院从数字资源库到真实田野,从技术赋能到价值引领,探索出了一条新时代新闻教育的创新路径。正如该校数字传媒学院院长李锐锋所言:“传媒人才的培养不仅要紧跟技术浪潮,更要筑牢社会责任感的根基。让数字技术成为连接课堂与时代、专业与信仰的桥梁,才能培养出真正‘懂中国、爱人民、善传播’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余德利、万利来、武思琪、袁伟、韦世宇编辑:杨钰苇二审:申逸恺值班编委:申逸恺总值班:王能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