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费用 贷款 车辆 公司 银行 万元 企业 自己的 材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教育之光点亮万家灯火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8:40:00    

去年夏天,我们学校接收了一个从外地农村转来的学生小亮。对学校来说,有转学生是习以为常的事,但小亮的转学却带来了一段温暖的故事。

今年春节,我接到了小亮外公的电话,他在电话那头有些激动,反复表达着对学校的感激:“太感谢你们学校了,感谢校长,感谢小亮的老师。”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颤抖,“老师对小亮特别好,我能感受到他们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心思。你们学校不仅教给了他知识,更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家。作为长辈,心里别提多高兴了。”我笑着说:“这也要感谢政策好!”

“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是浙江省政府的民生实事项目,江山市在义务教育转学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写道:不保留学额,不抬高门槛,更不以学业成绩为由拒收。

小亮的故事,是一段交织着家庭、爱与希望的故事。小亮的父母因故离婚,母亲重组家庭后,来到江山城区又生了孩子,小亮一直由外公在农村抚养。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外公却无法给予小亮更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心里充满了无奈和焦虑。去年得知有转学的政策,他便找到我们学校……一段时间下来,小亮的学习成绩和各方面能力都有了显著提升,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和妈妈住在一起,享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和母爱的呵护。

政策的出台为教育公平铺设了坚实的基石,学校则是这些政策落地的关键。

转学政策出台后,我接待了更多想要为孩子转学的家长。每一次交流都让我更加坚信:办一所好学校,不仅是为了孩子的成长,更是为了造福每一个家庭。

寒假刚开始,江山市教育局举办的“江老师”家长课堂第二期《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邀请到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韩似萍。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邀请所有家长到校和孩子一起观看直播。

讲座中,韩似萍老师用她那温柔且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讲述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要亲自养育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是亲密关系,是血缘关系,首要的是情感”……

一位外来务工的孩子家长听着听着流泪了:“这么多年,我们连陪伴孩子的时间都没有,更不要说什么高质量的陪伴了,真的很想把孩子转过来。”她诉说着夫妻二人常年在外打工的艰辛与无奈,29岁的大女儿从小就是留守儿童,与他们没有太多感情。现在,大女儿在江山城区打工,他们也追随过来找了工作,希望多陪陪女儿,也希望9岁的小儿子不再重复大女儿的留守命运。她说:“我不是希望孩子读书有多么厉害,以后上多好的大学,我就是为了能够陪伴孩子、培养感情。”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亲情的渴望,充满了对29岁与9岁孩子的双重救赎。孩子父亲感慨地说:“通过这节课,我学到了很多,至少我知道了不能对孩子怎么样。”类似的活动,让这些常年在外奔波的父母也能学习亲子沟通技巧,这种教育赋能正在消解“城市过客”的疏离感,让务工家庭真正融入城市血脉。

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另一个来自偏远农村的家长,也带着相似的期盼找到了我。年轻的父亲带着一个漂亮的女儿,孩子的声音清脆悦耳,像山间的小溪一样纯净。我说:“你家孩子唱歌应该很有天赋,有没有学学声乐?”家长听后眼睛一亮,却又面露难色。原来,他的女儿在偏远山区上学,由奶奶照顾,没有条件去学这些东西。他自己曾经也是留守儿童,高中没毕业就辍学到处打工。“我内心渴望能多陪陪孩子,我也不希望孩子重复我当留守儿童的痛。”他说。

当那位外公颤抖着说出“感恩”,当那位母亲在我面前流下泪水,当曾经的辍学生为女儿争取教育机会……这些鲜活的图景正在回答一个根本之问:办学的终极价值在于让每个生命都被温柔托举,让万家灯火都有温暖归处。

教育从来不是一座孤岛,而是连接千家万户的幸福之桥。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那是教育公平的早期雏形;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在创办义学时就践行着教育普惠的理念……

这种教育情怀如今跨越时空,来自天南地北的务工者子女,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触摸未来,他们的父母在流水线上加班时,我想,眼中也会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教育之光点亮万家灯火。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市江山观成实验学校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23日第6版

作者:毛雪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