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力单季扣非3.75亿增6倍 五年研发费85亿筑牢技术护城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0:26:00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江楚雅
造船业景气度持续攀升,中国船舶动力行业龙头中国动力(600482.SH)业绩高增。
近日,中国动力发布的2025年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公司营业收入123.11亿元,同比增长7.98%;净利润为3.96亿元,同比增长348.96%;扣非净利润为3.75亿元,同比增长600.41%。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全球船舶市场高景气周期。
中国动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聚焦科技创新,在船舶动力领域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壁垒。2020年—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8.15亿元、14.70亿元、16.76亿元、21.09亿元、24.43亿元,五年研发费用达85.13亿元。
一季度净利增348.96%
2024年以来,全球船舶业呈现高景气发展态势。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造船完工量达48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8%;新接订单量113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8.8%;手持订单量20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7%。以上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市场的55.7%、74.1%和63.1%,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
作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唯一动力业务资本运作平台,中国动力深度受益行业红利,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516.97亿元,同比增长14.62%;净利润13.91亿元,同比增长78.43%。
进入2025年,公司延续增长态势,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3.11亿元,同比增长7.98%;净利润3.96亿元,同比增长348.96%;扣非净利润3.75亿元,同比增长600.41%。
对此,公司称,报告期内,全球船舶市场景气度持续上升,柴油机板块子公司产销量同比大幅增长,交付订单增加,合同结算增加,且公司通过实施“成本工程”降本增效,毛利率得到提升,利润空间扩大。
中国动力前身为风帆股份,2016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更名,并逐步整合中船重工、中国重工等集团内动力资产,形成涵盖燃气动力、蒸汽动力、化学动力、全电动力、柴油机动力、热气机动力、核动力(设备)及机电配套的完整动力产业链。
近年来,公司通过收购火炬科技、陕柴重工、广瀚动力等企业股权,进一步强化业务协同。2024年10月,公司公告称,拟收购中船工业集团持有的中船柴油机16.51%股权,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将提升至68.37%,旨在补足柴油机业务研发、营销售后等产业链短板。
密集的资本运作并未拖累现金流表现。2025年一季度,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22.08亿元,同比增长14.8%。
加码研发固牢技术壁垒
中国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聚焦科技创新,在船舶动力领域构建起坚实的技术壁垒。2020年—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8.15亿元、14.70亿元、16.76亿元、21.09亿元、24.43亿元,五年累计达85.13亿元。
依托中国船舶集团及科研院所资源,公司构建起“军用技术民用化”的创新体系,在绿色能源、智能控制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在绿色动力技术领域,完成全球首台甲醇—柴油双燃料低速机原型机台架试验,氮氧化物排放较IMO Tier III标准降低40%;2024年上半年交付国内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发动机,2025年一季度船用双燃料低速机订单功率同比增长119.34%。
在智能控制系统领域,公司开发基于数字孪生的动力系统健康管理平台,故障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实现动力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在新能源装备领域,交付全球首台16MW级张力腿浮式风电平台动力定位系统,年发电量超5亿度。
同时,中国动力积极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LNG动力系统、氨燃料发动机、智能控制系统等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与卡塔尔能源、挪威Yara等国际巨头建立合作。2024年,公司双燃料发动机订单量同比大幅增长,国际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面对航运业绿色转型趋势,中国动力持续深化低碳零碳燃料主机技术研发,加快甲醇、氨燃料发动机产业化进程,并依托数字孪生、智能控制等前沿技术,构建“绿色动力+智能系统”双轮驱动的竞争壁垒,巩固全球船舶动力领域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