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费用 贷款 车辆 公司 银行 万元 企业 自己的 材料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听,麦田生长的声音——中原厚土上的文明交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7:34:00    

宋陵与麦田同框,石像生犹如“麦田的守望者”(3月25日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文 聂冬晗/图

中原大地,沃野千里。河南的土,种着粮食,也种着历史。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在农耕时序的流转间,河南小麦已进入拔节孕穗期。

麦田之上有什么?除了一望无际的麦子,更滋长了生生不息的文明。

大河之南,厚土中原,一个个文化坐标嵌于大地、傍着麦田,印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裴李岗,中华农耕文明起源地之一。这个河南新郑市西北部看似普通的村庄,地下却深藏着近万年前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奥秘。裴李岗遗址的考古发掘,填补了仰韶文化以前中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聚落遗址、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粮食作物遗存……一系列考古发现将中国农业史提前至8000年前。

4月2日,裴李岗遗址,考古人员在发掘现场。

裴李岗遗址上,麦子种了一季又一季,考古发掘进行了一年又一年。一处新探方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一工作队新郑工作站的考古人员手拿工具,小心翼翼刮去层层覆土,埋头细读土里蕴藏的关键信息,“土质土色可不一样,颜色浅的离现在近,颜色深的离得远,历史就是这样一层土压着一层土。”

河南,一个同时生长粮食和文明的地方。麦子正着长,历史倒着长。

河南是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核心地带和关键地区。在河南,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厚度。

麦田里的裴李岗遗址(4月2日摄)。

贾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仰韶村遗址有着“中国考古学圣地”之称;双槐树遗址被誉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大河村遗址被称为“仰韶文化的时代标尺”;青台遗址是中国最早丝绸发现地;二里头遗址揭开夏朝都城的神秘面纱……一处处大遗址“浮”出麦田,串联起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与其他地区相比,河南的麦田看似毫无二致,但又的确与众不同。宋代皇陵就和麦田同框,可以遥看和追忆一个王朝的背影。

宋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3月25日摄)。

在巩义市西村镇、芝田镇、回郭镇等地的大片麦田里,那些散落在田间的帝陵神道两旁石像生犹如“麦田的守望者”,原物原貌原位伫立千年,见证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一次次播种、一茬茬收获。

“宋陵葬着北宋除徽钦二宗之外的其余七帝,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统称‘七帝八陵’。”站在田埂上,巩义市文物局北宋皇陵保护所副所长李瑞华娓娓讲述,“虽然历经岁月洗礼,宋陵仍有各类石刻共计1027件,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有着‘大地上的露天石雕博物馆’之称。”

行在麦田,凝望宋陵,犹在品读一部鲜活的宋史。“俺们这里的麦田可是网红打卡地,很多人慕名而来,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来写生,一待就是一星期。”芝田镇八陵村村民路红霞言语中透着自豪。

宋陵每个帝陵旁,都建有专门的文物保护站。路红霞还有一个身份——永泰陵文物保护站的保护员。在她看来,那些麦田里的文明遗迹都是“宝贝疙瘩”。

黄河奔流东去,高铁穿行于大河与麦田之上(3月30日摄)。

麦子和文明,都从土里滋长出来。大河浩荡东流,冲积出广袤的大平原。当人们乘着高铁跨过黄河大桥,在炎黄二帝塑像凝视的这方土地之上,一定会看到大片大片的麦田和翻滚的麦浪,这是“中原熟、天下足”的底色和担当。

黄河文化公园里,炎黄二帝像凝视下的黄河岸边麦田(3月30日摄)。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游客为一片麦田奔赴郑州,有人甚至去了300多次。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黄河、土地、粮食、传承”贯穿21个大大小小的剧场,总时长超1000分钟的戏剧把中原大地的时空碎片拼合在一起。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入口处的百亩麦田,已成为文旅新地标(4月3日摄)。

穿行在《李家村》《曹操的麦田》《麦子啊麦子》等剧目的演出剧场,湖北天门人李尧被一场场剧打动落泪,“深深感受到了一颗麦子的重量。”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新剧《麦子啊麦子》(4月3日摄)。

“麦子不仅仅是粮食,它还代表着文明,象征着收获与繁衍。”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总导演、总编剧王潮歌说,“我们努力将黄土、麦田打造为重要意象,链接过去、现在与未来。”

新剧《麦子啊麦子》落幕后,演职人员站在台前,手里捧着盛满麦子的器皿,观众不约而同有序走上前去,取几颗麦粒带走。这一交互,于无声中传递出——请别忘了,河南的土,河南的麦。

数千年来,河南的田,既生长庄稼,也涵养文明、滋养艺术、砥砺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