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观察|兰花,从天价到理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11:07:00

宁波市第八届蕙兰展现场。
春天的甬城,兰香四溢。从2月初的慈城春兰展到暮春时节鄞州、海曙蕙兰展的同台亮相,短短一个多月间,宁波接连举办四场大型兰展,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市民和兰花爱好者。
这场“兰展接力”不仅展现了宁波深厚的兰文化底蕴,更折射出兰花收藏市场的持续升温。然而,在这股“兰花热”的背后,既有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产业发展的机遇,也暗藏着投资风险与生态保护的隐忧。
兰展接力: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交响
4月11日,宁波市第八届蕙兰展暨鄞州区第三届、海曙区第四届蕙兰展在鄞州区紫林坊艺术馆启幕。展厅内,200余盆蕙兰精品竞相绽放,涵盖绿蕙、赤蕙、梅瓣、荷瓣等品类,既有“程梅”“关顶”等传统名品,也有“明州梅”“蒙山之春”等新贵。徜徉其间,古琴悠扬、花香氤氲,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氛围,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士大夫之风”的高洁品格。

宁波市第八届蕙兰展现场。
其中,鄞州本土珍品“明州梅”的亮相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2000年兰友沈庆发在鄞州咸祥山区发现的这株蕙兰,曾以700万元的天价轰动兰界,如今已成为宁波兰文化的象征。
这场展览并非孤例。早在2月8日,慈城古县城就以“兰韵城隍,春芳雅集”为主题,举办了宁波市第十三届春兰展。400余盆春兰在慈城古县城的城隍庙那古朴庭院中吐露芬芳,与郑思肖的《墨兰图》等文物相映成趣。

游客在慈城古镇参观春兰展。
随后,象山松兰山滨海旅游度假区以“兰韵山海”为名,将兰花与东海潮声相结合,演绎了一场自然与人文的对话。
奉化春兰展则通过科普展览,向市民普及兰花知识,进一步拉近了兰文化与大众的距离。
短短一个多月,四场大型兰展各具特色,却共同传递出一个信号:兰花正从文人雅士的书斋走向大众视野,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
宁波市风景园林协会兰花分会秘书长周朝阳表示:“兰展的密集举办,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产业发展的必然。”
兰花经济:从“天价神话”到理性回归
兰花收藏自古有之,但这些年来其经济价值被不断放大。
鄞州区兰花协会会长徐刚回忆,2006年时有一盆“明州梅”曾开出700万元的天价,而兰农购入时仅花费10万元。
类似的故事在兰界屡见不鲜:一苗“虎蕊蝶”价格过万,“彩虹之星”大草卖到3万元一苗……“物以稀为贵”的市场逻辑,让兰花成为收藏界的“绿色古董”。

宁波市第八届蕙兰展现场。
然而,高价背后往往伴随着泡沫。
徐刚提到,十几年前风行的“三星蝶”,价格一度高达几十万元一苗,但如今不少已跌至几百元。“兰花的价格受品位和存量影响极大,盲目跟风可能血本无归。”他举例说,一位宁波山农曾以天价购入名品,却因养护不当,最终只能低价出手。
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兰花市场正逐步回归理性。
2024年宁波蕙兰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但高价品种的占比明显下降。徐刚分析:“以前的高价苗如今已成为大众能接受的品种,市场正从投机转向欣赏与实用。”宁波市第八届蕙兰展特别设置的“产业发展论坛”,也聚焦生态修复、文旅融合等可持续发展路径,试图为“兰花经济”注入新动能。
“有序保护”,让兰市可持续发展
兰花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生态保护的挑战。宁波是我国东部兰花资源多样性分布的集中区域,已发现野生兰花20种,其中寒兰、建兰等为我国最北缘分布区,湿地冬凤兰为宁波特有。

然而,过度采挖导致许多品种濒临绝迹。前些年,每逢2月至3月,余姚四明山区、奉化大堰等地常有人滥挖野生兰花。目前兰花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宁波有识之士也呼吁设立兰花资源保护区,杜绝人为过度采集和破坏,实现兰花资源的有序保护。
有鉴于此,宁波兰展开始强调“有序保护”。本届宁波市蕙兰展通过科普展板呼吁市民拒绝购买野生兰花;象山兰展则结合生态旅游,倡导“赏兰不挖兰”的理念。
鄞州区兰花协会会长徐刚表示,“‘明州梅’的成功培育证明,通过科学选育有望破解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相互平衡的难题。”
入市须谨慎,高回报背后隐藏高风险
兰花收藏的高收益吸引了许多投资者,但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徐刚总结了两条准则:一是看品位,二是看存量。“‘汪字’‘西神梅’等传统名品因存量稳定,价格相对理性;而新品种一旦量产,价格可能断崖式下跌。”他提醒投资者,尤其是新手,应从一些入门品种开始,逐步提升兰花鉴赏能力。

宁波兰友为兰展义拍准备的兰苗。
一位宁波资深兰友告诉记者,“兰花是有生命的艺术品,养护成本高,技术门槛更高。”许多名贵品种因环境不适或培植不善而夭折,最终“千金散尽”。对此,宁波各兰展增设的“养护小课堂”和“兰友茶会”,正试图通过知识共享降低投资风险。
从“天价神话”到理性回归,宁波一个多月的“兰展接力”既展现了兰文化的魅力,也揭示了产业发展的挑战。兰花作为“绿色古董”,其价值不仅在于经济回报,更在于文化传承与自然保护。正如古人所言:“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唯有在保护中开发,在理性中投资,才能让这缕幽香穿越时空,永续流传。
记者 黄银凤
编辑 傅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