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老人赏花归来,血压莫名升高,竟是这个原因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15:33:00
极目新闻记者 曹洋
通讯员 王思懿 吴萍
九旬老人外出赏花后,血压竟然莫名升高,就医后才知,跟早午温差大、着装太薄、出汗未及时补水等密不可分。
94岁的梁爹爹(化姓)患高血压20多年,一直规律服药,血压控制得还算平稳。近一周气温攀升,花开放得十分灿烂,3月31日,家人便带着梁爹爹外出赏花,一直到中午时分才回到家中。刚到家,爹爹就喊头晕,面色潮红,身上还出了不少汗,一测量血压,竟高达190/105毫米汞柱,家人赶紧将老人送到武汉市东湖医院就诊。

医生给患者检查(通讯员供图)
该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许三雄详细询问情况,并对梁爹爹进行了详细检查,判断是早午温差大,引发了血压波动的情况。由于早上气温只有10℃左右,老人仅穿着薄外套外出,冷空气刺激交感神经,引发血管收缩,血压较平日升高了15-20毫米汞柱,中午气温又高达30℃以上,大量出汗、未及时补水,导致血容量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脏代偿性加强收缩,这才造成了梁爹爹高血压。好在经过紧急降压治疗后,他的症状得到缓解。
许三雄表示,高龄人群血管胶原纤维占比达80%以上,如同老化的橡胶管难以应对温度变化,除此之外,90岁以上老人普遍存在皮下脂肪流失,体感温度比实际温度低2-3℃;高龄老人还存在体温调节延迟的情况,下丘脑功能衰退使得温度调节耗时延长至年轻人的2倍。研究表明,昼夜温差每增加1℃,60岁以上人群收缩压波动增加0.38毫米汞柱,对于动脉硬化严重者,这种波动可能放大3-5倍,87%的高龄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或冠心病,血管损伤呈叠加效应。
他建议,家属常根据自身体感为老人穿衣,却忽视了老人实际需要的“温度缓冲层”。在天气温差大的情况下,患有高血压的高龄老人在外出时,要提前关注天气预报,避免在气温骤变时外出,可采用分时段保暖策略:早上6到9时,采用“三明治穿衣法”(吸湿内衣+羊毛衫+防风外套);10到15时,可随温度调节;选择光照充足时段,每隔20分钟寻找避风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导致血压升高;并携带保温杯,每小时饮用100到150毫升温水;外出时还要注意随身携带降压药物,以便在血压升高时及时服用。
专家提醒,当高血压患者出现面部潮红并伴随后枕部胀痛、视物模糊时,提示血压可能突破200/110毫米汞柱的危险阈值,应立即停止活动并及时就医。建议家属为老人建立“春日出行日志”,记录每日血压、着装、活动时长等数据,就诊时携带,供医生分析。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